English

加强对洪涝灾害的防范

1998-09-21 来源:光明日报 石生 兰锋 我有话说

入汛以来,我国南北洪涝灾害来势凶猛,其流量之大,洪峰之高,持续时日之久,成灾面积之大,经济损失之严重是罕见的。

“万里长江,险在荆江”。这是多少代人以血肉换来的经验。但这一代人认识了,下一代人不一定认识得到。几年不出问题,侥幸心理随之滋长。建国初期,中央就制定了“确保荆江大堤,江湖两利,蓄泄兼顾,以泄为主,上下荆江统筹考虑”26字综合治理方针。四十余年来,国家在防洪、水利建设上投入不少,做了大量的工作,葛洲坝建成,三峡工程正在建设,对确保荆江大堤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巨大作用。但在电视上暴露给世人的荆江大堤竟然是一条险情丛生的坝堤,高高地悬在空中,比地面高出好多米,好不叫人胆战心惊。当前刻不容缓的是:修建荆江钢筋混凝土大坝,清淤挖沙,逐步降低河床高度,从根本解决这一心腹之患。当然,解决悬江问题难度很大。不过,这段险江全程也不过182公里,靠社会主义能办大事的优越性,悬瓶险境是可以逐步改变的。

中央26字方针有“江湖两利,蓄泄兼顾”原则。长江沿江许多湖泊,从历史上讲,都是长江的缓洪湖。缓洪湖的分洪面积和调洪能量是不可降低的。洞庭湖的面积由于围湖垦田,已呈大幅锐减态势,随之带来的是调洪能力大大下降,由原来的293亿立方米减至174亿立方米,加之每年平均有1.92亿立方米的泥沙进入洞庭湖,洞庭湖正在一年年地萎缩。同样,鄱阳湖也在萎缩,由5000平方公里减至不到4000平方公里。仅湖北一个省,由于多年无限制地围湖造田,不少湖泊已经消失。解放初期湖北省有55个湖泊,如今只剩下26个。同时,现有湖泊的深度越来越浅。蓄洪能力越来越小,助长了洪灾的形成与发展,因此,退田还湖、清淤挖沙,是提高湖泊调洪能量的根本出路。

今年朱基总理在四川攀枝花市提出要求:“请森林虎下山”。此后,攀枝花市向社会公开承诺:“从今年年底起停止所有天然林采伐。”长江自古本是一条清水大江,山青水秀,景色宜人。从1958年大炼钢铁以后,上中下游生态日遭破坏,森林覆盖率降低,水土流失严重,长江也变成第二条黄河。一棵树是一个小水库,说起来很多人懂得,而做起来往往置于脑后。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盲目开发,破坏了山林、湖泊、河道,破坏了生态和水土保持。据新华社报道,在保护森林资源,遏止水土流失方面,山西省近年来做法值得借鉴。为使黄土高原上的水土少注入黄河,山西省在千沟万壑间广泛植树种草,改善植被,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、拍卖“四荒”、股份制治荒等措施,全省林地面积发展到4700多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到20.4%,使山西境内黄土高原三分之一流失淤积得到初步治理,流入黄河的泥沙量比八十年代初降低一半左右。最近5年,全省退耕还林、封山造林总面积达到1100万亩,退还草坡千万亩,沿河20多个县都划定禁牧、禁种区域,还黄河以清澈。增强防洪意识,让“绿老虎”当家,是具有远大战略意义的举措。

今年的特大洪涝灾害说明,我国大江、大河、大湖的治理任重道远。中上游应侧重于蓄,长期坚持封山植树和荒漠治理,蓄水固被,做到中雨不出沟,大雨五成流,严格控制水土流失。中下游要侧重于疏,提高险段分洪设施的质量,变土坝为钢筋混凝土坝,加大河道清淤挖沙的力度,在大江、大河、大湖创建清淤专业队伍;降低河床,从体制上保证清淤挖沙的运作,彻底解决悬河问题;要退田还湖,确保湖泊的调节能量;在沿江、沿河、沿湖堤岸,创建防护林带。黄河下游近年不断断流,乘此机遇,内清外垫,把河道里的泥沙搬到堤外,加深河床,巩固外堤,植树造林,一举多得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